新闻详情

全国164家钢企完成超低排放,电炉企业改造完成率不足10%!

发布时间:2024-12-10

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节能环保工作委员会召开相关会议,截至2024121日,共有164家钢铁企业(含1家球团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公示。从公示进度来看,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超低排放公示对钢铁企业并非一劳永逸,要不断稳定运行和完善维护。“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公示后,还须确保治理、监测设施长期连续稳定运行,避免出现不规范或环境违法问题。

 

电炉短流程企业改造进度相对缓慢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220家电炉钢企业,电炉装备数量约有370座,但截至202411月底,全国仅有21家短流程企业、32座电炉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产能约1866.5万吨,且电炉钢占比相对较高的中南、西南地区公示企业数量较少。我国钢铁行业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入已累计超过2600亿元,而其中电炉短流程企业投入占比较少。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全废钢电炉短流程炼钢企业总体改造进度滞后除环保重点区域外,全国其他地区全废钢电炉短流程炼钢超低排放改造存在推进速度慢、主观改造意愿低、改造过程超出企业承受能力、部分改造存在技术难点等问题,导致改造滞后明显。

二是企业经营难题突出,抑制了超低排放改造意愿。据调研,有关不少电炉短流程炼钢企业保生存压力大于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要求的压力,但如果不充分发挥短流程企业改造优势,不仅会影响一些地区超低排放改造进度,给今后执行环境差异化政策带来被动,还会造成长短流程企业在环保成本带来的竞争力方面的不公平。

 

三是短流程炼钢企业清洁运输改造面临困难。对于汽车运输占绝大多数的电炉短流程炼钢企业来说,运输总量相对较少、运输距离也相对短些,大多数短流程企业依托社会车辆来完成原辅料和产成品的运输,企业自主建设清洁运输体系面临一定困难。

 

中钢协提出建议,一要营造有利于电炉钢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二要对于近期短流程产量增速较快的地区,督促其加快推动短流程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三要借助钢协筹备成立电炉钢分会,有效推进电炉短流程企业加速超低排放改造和环保管理水平提升。

 

 

 

钢铁大宗原燃料物流“筋络”亟待打通

目前钢铁企业与地方或国铁接轨困难,铁路运输费用过高、成本压力较大的问题也较为明显。近距离铁路运输成本无明显优势,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物流成本压力。钢协节能环保工作委员会向生态环境部及铁道部门等提出要打通钢铁大宗原燃料物流“筋络”、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运输大气污染及企业物流成本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加强物流技术创新,建立清洁运输物流信息化平台。整合各类运输资源,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发挥规模采销优势,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立统一的钢铁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对运输资源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提高运输效率,带动清    洁运输物流实现集约化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发挥多式联运结构优势。加强铁路专用线和联运转运衔接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运输;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增加铁路车皮和运力,扩大铁路运输覆盖范围,提升铁路运输比例;建设区域化的物流中心,示范建设水运、汽运和铁运互联互通的调度中心,以及减少倒运和运输周期的物流运输体系。

 

三是鼓励“钢”“铁”协作物流总包,实现“公转铁”稳中有增。建议相关部门对钢铁企业新建或改造铁路专用线及其配套设施给予规划审批和资金支持。在保障钢企运量的前提下,推动铁路下浮优惠等政策落地实施。

 

文章来源:报春研究院